2025年5月14日下午,建筑学院教指委扩大会议(暨人工智能建设小组会议)在主5#207会议室召开。建筑学院副院长(主持工作)李冠群、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苏丽华、教指委成员及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小组成员齐聚一堂,围绕“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”展开深入研讨,旨在推动AI技术与建筑教育的深度融合,构建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新生态。

会议现场
一、AI驱动教育范式重构,构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型
会议伊始,李冠群副院长就“专业教育+AI”构想作主题发言,指出AI在教育中的应用需突破工具层面的简单叠加,实现认知结构、育人逻辑与战略体系的全方位变革。她强调,建筑教育将以一年级学生为试点,启动培养方案调整,重点培养学生运用AI进行设计策划、空间认知及算法逻辑的能力,同时将伦理价值体系构建纳入核心培养目标。
针对智能时代的人才能力需求,会议提出人才培养需从传统技能型向核心能力塑造转型,聚焦自主学习、跨界整合、审美判断、哲学思辨及伦理决策力五大能力。李冠群副院长特别指出,建筑学教育需打破专业壁垒,融入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知识,强化学生“问题重构能力”,使其能够精准判断AI的应用场景与社会责任。
面对建筑行业下行压力,会议提出以AI技术为杠杆重构专业教育:通过减少部分传统课程课时、增加AI与专业融合课程、推动跨学院课程共享实现课程体系革新;要求教师从大一基础课开始渗透算法逻辑等前沿技术,构建动态知识体系;以首批6门校级课程及AI一流课程为改革试点,同步推进机房硬件设施升级,为AI辅助教学提供资源保障。
二、与会教师共话实践探索,聚焦AI教学痛点与创新路径
在教师交流环节,与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AI应用的探索与思考。图学课教师尝试引入ChatGPT等工具,但发现其在三维空间理解上存在显著局限,且受限于平台开放性与资料库容量,目前正探索通过工作流构建优化教学应用。规划专业教师提出新增“新城市科学技术实验”课程,整合大数据分析、AIGC等技术,并计划在社会调研与设计课中融入AI技术,推动跨课程协同。
低年级教学实践成为亮点:上学期学生通过部分AI工具实现设计方案智能评价和文字生图,下学期进一步开展AI辅助资料收集与逻辑框架分析教学,初步验证了AI在激发学生兴趣、拓宽设计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。然而,教师们也提出深层困惑:AI使用边界如何界定?教师应转型为“驾校式”技能传授者还是技术整合引导者?例如,文字识别、PS抠图等基础功能是否纳入AI教学范畴,引发了关于技术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平衡的热烈讨论。

王梓晨老师发言
会议还聚焦AI应用挑战与伦理规范:语音图像转文字等基础功能在专业场景中价值显著,但需警惕信息误导风险;美术课程中AI生成作品的评分标准、设计课中“AI+人”协同创作的原创性保护等问题,凸显了建立AI伦理审查机制的紧迫性。教师们一致认为,低年级需强化基础技能与判断力,避免过度依赖AI;高年级则应警惕创造性受限,将教育重点转向问题分析、审美素养等核心能力培养。

杜波老师发言
三、锚定改革路径,构建AI教育生态体系
本次会议明确了下一步改革路线图:拟成立跨课程AI融合工作组,细化技术落地方案;组建AI伦理审查委员会,调研制定教育领域AI使用规范,防范学术抄袭与技术滥用风险;试点“新城市科学技术实验”课程,评估效果后逐步推广;以首批试点课程为起点,渐进式推动AI教学在更多课程中的深度应用,同步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培训,打造“技术赋能-能力培养-伦理共建”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。
本次研讨会既是建筑学院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主动破局,也是行业低谷期以技术创新驱动专业教育升级的关键探索。通过理念革新、实践深耕与制度建构,学院正以AI为引擎,推动建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、从单一专业向跨界融合、从传统模式向智能范式的全方位转型,为培养适应未来的“AI+建筑”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